文章

远离补弱的人与环境

你好呀,

昨天给你写了关于补强与不弱两个概念后,又收到了其他人的回信,这让我意识到了更多未曾以言表的意识碎片。今天这封信中,我把这些碎片整合起来。

我自己是石油子弟,成长在国企的氛围内。只是父母一直把我保护得很好,直到我远赴他乡求学生活,都未曾体验太多「体制内」那种令人略感窒息的氛围。后来年岁见长,慢慢补齐了我曾经成长起来的环境中真实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机制——那是一种天然的「补弱」大气场。

这也是数百万东北人头也不回地离开那个地方的原因。改革春风强劲吹了四十年,却始终吹不出山海关。衰败颓废的东北自然不乏温情脉脉,老牌工业城邦群也会不断地、零星地出现的创新与惊喜。只是我们很多失望的背井离乡的东北人心中都隐约知道,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在一个陷入资源存量厮杀、吃惯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就只在乎那一分二厘、你多我就少的零和博弈的社会语境下,「宽容原则」常规失效。

人生而天真烂漫。未经世事者常会「补强」他人。而如果每次「补强」的结果都发现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圣母心,那么人们会习惯性地「补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逐渐黯淡了。

我也知道,东北只不过是更大环境的一个典型而已。

这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很简单。你只需要时刻告诫自己:

结交友人的原则,只交习惯「补强」之人,远离习惯「补弱」之人。

前者的眼睛里充满了「待解决的问题」、「待解释的困惑」与「待了解的未知」;

后者的眼睛里只存在「你居心何在」、「真理不容置疑」与「总有刁民想害朕」。

「补弱」习惯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瘫痪的是人的「自我纠错」能力。因「补强者」的基本假设永远是「一定还有我不知道的」,而「补弱者」的基本假设则是「没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敌人同理。

我这么多年交了不少至交好友,也结下了很多敌人。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哪怕是我的敌人,无论彼此有怎样的过节,我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是愿意聆听的人。是干戈还是玉帛,并不影响「宽容原则」的共识。

而大多数时候,拥有心灵强大的敌人,要好过心灵羸弱的友人。

选择环境的原则,永远向往「补强」氛围,远离「补弱」氛围。

这适合一切场景:你定居的国度与城市(你是否需要迁徙)、就职的企业(你是否需要离职)、所在的社交群组(你是否需要退群)。

一切能让人感到窒息与羁绊的、感到食之无味但弃之可惜的,大多是因为我们经历太少,以至于把溪流当大江,把池塘做大泽。张口必称他人「别有用心」「居心何在」的官老爷们不敬也罢;勾心斗角热衷于拉帮结派的办公室不留也罢;逢人便杠毫无礼数的社群果断退之。

没有收敛的共识、没有共同的底线的劣土,长不出娇艳的花;扭曲的人性之材,无以为直木。

孟轲有言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若暂无点亮眼前黑暗的热,可以先加入那转身后漫天炫目的溢彩星光。

—— 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