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补强与补弱

你好呀,

昨天跟你寄了封关于的信后,我收到了很多回信,不过这些回信让我意识到我的表述并不清晰:很多人将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误解成了「宽容的原则」(Principle of Tolerance)。(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最近在讲英文单词课,很多非常微妙的差异翻译成汉语会立刻烟消云散)

所以这封信我想继续引入一些(但愿)很有惊奇感的概念,来说清楚「宽容原则」。也感谢我的朋友胡钺转给我的一篇精彩的文章,启发很大,我加上这个视角给你写如下的内容:

简单地说,人类语言不可能没有漏洞,即交流时不可能百分百传达自己的意图。那么交流就一定需要双方为对方「脑补」,比如补全逻辑链、补全隐藏假设、补全内容、补全语境、补全动机、补全背景等等。

  • 把对方的话向着「动机善意的、背景语境可共情的、逻辑完善的」方向进行补全,叫做「补强」;
  • 把对方的话向着「动机恶意的、无逻辑的、不值得共情的」方向进行补全,叫做「补弱」。
  • 「宽容原则」的涵义就是「补强」,且这种补强与「道德情操」关系不大,与「提升交流效率」、「甄别合作者」、「寻找共同利益」、「收敛共识」密切相关。

比如说,在我经历过的商业合作中,「独家协议」是产品服务生产者与平台渠道方之间非常触动神经的一个敏感词。「独家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产品与服务只能在一个平台上售卖,支付通道单一且自主定价权消失。而在中国传统的、很有江湖气的商业环境中,相互信任的企业领袖间一般不会大张旗鼓地签署「独家协议」,双方分别默默努力,让对面感觉到合作的安全与舒适。

而某一天一方提出:「我们现在想规范下流程,所以想签一下独家协议,形成更牢固的联盟」。这个论述的提出很有道理。但对于另一方来说,其将面临「补强」还是「补弱」的选择。

  • 我如果使用宽容原则「补强」,则意味着,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假想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他们的业务和市场有可能扩张到临界值了,规范流程后就会投入资源和更多目前还没建立信任的合作者;或他们经历了其他合作伙伴的背叛现在有必要加强书面上的约束。
  • 而我如果「补弱」,则意味着,我会假定其说辞是冠冕堂皇,他们实际的目的是——通过独家协议捆绑我,然后坐地起价张口要更大的分成。

经验告诉我,无论「补强」与「补弱」都有一定几率「补错」。然而经验还告诉我,「补强」错了的损失远远小于「补弱」。

因为「补强」的合理化推断,让我可以以「收敛后的共识」为出发点,去与对方确认我的善意猜想是否正确(业务扩张了?参与者更多了?有人违约了?)。如果对方确认并给出确凿的证据,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我对「独家协议」风险的担忧,并制定有同时约束对方的补充条款和条约终止条件。这样,更深厚的盟友情谊、更无后顾之忧的书面协议、更加周全的抗风险机制,便以最高效率、最大可能性一箭三雕地达成。即使判断错误,根据抗风险的预案,我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体面地退出、君子般互道珍重以后再无交集、果断放弃沉没成本不浪费时间。

而「补弱」的恶意揣测,可能会让我陷入到疑神疑鬼中,抓住对方每一个无关紧要的表述,陷入无休无止的咬文嚼字。一旦「补弱」错了,最终的结果是,本应该是更加健康的合作潜力,最终变成互相猜忌、勾心斗角,且落得个「小肚鸡肠」、「不会做人」的恶名最终众叛亲离。

我承认,在很多场景下应用「宽容原则」绝非易事。其前提要求就是,你的抗风险能力强、甄别能力强、在不完全信息下做决策的经验丰富。但这些都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必须经历与学习的。而令人无奈的是,「补强」本身也是也符合「马太效应」——弱者的世界里,本身充斥着各种恶意揣测、思考不周与睚眦必报,在这个世界,「补弱」比「补强」有更大概率正确。

「弱者补弱而恒弱,强者补强而愈强」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上演。而这强弱之别,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强弱,更有精神与意志的强弱。

而我昨天提到的「修为」与「三省吾身」,便是鞭策自己奋发以恒强,并与诸君共勉。

—— 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