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终极三问

你好呀,

今天突然想起了以前挂在嘴上的一个词:「终极三问」。

教书很多年,终极三问的「是何」、「为何」、「如何」讲得过多,以至于我开始不好意思再一遍遍提起来了。

不过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用非常简洁的话陈述过这三个问题究竟怎样帮助我思考。索性就写在这封信里。算是送给你的一个小小的锦囊妙计。

关于「是何」这个问题,我更关心的其实并非是「凡事先定义」,而是「是何类」。而是咱们在理解一件事物时,我们会通过怎样的分类法去划定这件事物。

  • 比如婚庆和升学宴的「份子钱」被他人划为「人情往来」,属于一种人际行为;而我认为这是一种「非正式民间小额信贷」,属于一种金融行为。婚宴或升学宴的开销是预先支付的利息。这个利率未必比银行贷款划算,但其履约压力却比跟银行打交道小很多。
  • 比如比特币在我眼中目前更像是「作为期货的黄金」,而非「作为货币的黄金」。其通缩的必然性使得交易场景难以想象得艰难。
  • 比如「投递简历」和「接受面试」,在我眼中与「市场宣传」与「市场营销」被划为一类。因为其本质都是「乙方向甲方证明选择自己的机会成本最低」。

关于「为何」这个问题,我更加在意的是「因何」与「为何」的区别。

前者的答案在过去,力求的是历史解释的合理性。

后者的答案在未来,力求的是动机与结果的重合度。

所以,当我开始思考「因什么导致了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有比目前的答案更好的解释」。

而当我开始思考「为了什么要做这件事」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为了什么』不等于『最终是什么』,动机与结果的偏差就是我的风险,而这风险最大时我是否能承受」。

关于「如何」这个问题,我更加在意的是「状语/夺格」。

在看到一个难题并决定使用机会成本最低的那个解决办法时,我会将「如何」这样细化:

凭何工具、以何方法、在何前提、当何时机、于何地点、共何人助。

而这六个「如何」衍生出来的小问题各自会有很多答案,这些答案的排列组合会有成百上千种。这里一定会有最优解,只是能否找到最优解,取决于一个人闯过多少年江湖,参加过多少场战役,摔过多少次鼻青脸肿。

如果把某种思考方式看做是某个武林人士的武学流派的话,我自觉武功低浅——因为我只会两套功夫,「问题意识」和「终极三问」,前者是心法,后者是招式。我的所有决定与行为都从这个原点演化而来。

其实,这封信写到这里,我总觉得少了许多以往的温情脉脉。

而我真正想跟你说的是,「终极三问」更像是围棋或是足球——极简的规则就意味着近乎无限的变体。而道理无论懂了多少,该摔的坑一个都躲不开。咱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尽量不让自己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

风清扬在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时,告诉他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若无招,则何招可破?招式就是决策与方法,人的境况不一样,我没办法告诉你什么决策是对的,什么方法是最优解。「如何」的答案取决于「为何」,而这世界上没有比你自己更了解「为何」了。

你只需要知道老船长一直开着那艘破破烂烂的船,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为你每个美好瞬间与勇敢的尝试在甲板上手舞足蹈。

——觉得朗姆比龙舌兰更带劲的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