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看待上海本地人歧视上海外地人的三个视角

你好呀,

昨天我把那封《上海人不能闭嘴》的信忐忑地发了出去,内心戚戚然。原因是「上海人」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刻板印象,而上海市民们(与户籍无关的全体上海居民)又在这百年来达成了很多令人叹服的成就——任何对上海人的赞扬很容易在这里戾气漫延的时代引发大面积心理失衡。

所幸昨天收到的回信多是暖言,字里行间透露着坚定与力量。今年是我混互联网冲浪的第二十五年,也是我感受到网络居民最疲倦的一年。现在除了零星的回信是在讨伐我「写惊奇短信无非就是在煽动情绪制造情绪从而最大商业化变现」,已经缺少了那些年我收到的汹涌的生殖泌尿消化三系统相关的优美中文表达——无法找到共识的远方人只是一删了之,并无废话。只是企业微信没有办法做到互删,所以每天我都能看到一串串擦肩而过的名字显示着:对方拒收了你的消息。

有人在昨天的回信里,问我如何看待「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歧视旅居或定居上海的外地人」这一现象——这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想法,就索性写给你吧。

这件事我有三层视角,由浅如深。

第一层视角是:「上海为什么会经常出现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现象」并不是正确的问题,正确的问题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比其他所有地域歧视都更令人关注」。

地域歧视无处不在,北京市民中不乏怒斥北漂大军占用了胡同上层人士们的来自燕山以北杂糅着戈壁洪荒气味的新鲜空气与雁栖湖的重金属营养均衡的甘甜水资源;三亚市民对那些戴金链子纹大花臂的塞北满洲蛮族嗤之以鼻;辽河南岸的石油工业子弟也常规性地耻于与辽河北岸的稻田农夫与红海滩边的渤海渔民统称为盘锦人。

地域歧视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之一:

  1. 人们因为虚荣会把不属于自己的成就贴在自己身上,也会因为懦弱而去仇恨那些不认识的陌生人——北京城的成就贴在胡同串子身上就显得倍儿有面子,仇恨抽象的北漂群体不会招致具象之人的反击。

  2. 本地文化若是深厚,那么这种文化就有了信用背书的力量——会讲吴侬软语的人从概率学的角度会更有可能浸淫在现代商业伦理与古典高雅知识的氛围中,在概率面前,一定的误判是可以容忍的。

上海本地人的歧视现象恰恰两者兼具——不如意的本地人倒也真的是浸淫在这华丽丽的大都市现代与古典兼具的氛围中,也的确有些人虚度几十年光阴,没有半点拿得出手的成就,就只好抱住「上海」这个金字招牌拼命贴上自己的脑门。

我们中的很多人如此在意上海的歧视,正是因为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有着能拿得出手的成就与底蕴,它们就藏在民间,藏在街头巷尾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中。而恐怕一个人只有闲到极致才会去关注一个辽南小城里的工农矛盾吧。

第二层视角是:上海市民是否「选择」歧视外地人,与上海市民是否「选择」在最近这场政治闹剧中抗争,并无本质差别——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多样性的小小侧面而已。无论他们是否像我上一封信中有那种颇为强烈的「公民意识」,还是说他们仅仅是所谓的「小市民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属性」——那都是他们的自由。「公民意识」本来就不是什么神圣使命,而本质上就是每一个个体珍惜个人利益的产物。

自私自利是要分成:「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与「目光长远的自私自利」。想做到前者,必须要发自内心地屏蔽掉所有「人类是有可能共赢」的证据,要全身心投入到零和游戏中,要坚定地相信自己获利一定要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上。

说实话,要做到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真的非常非常艰难——因为只要你一不小心读过一点点书、动过一点点脑子,就不可能维系这种想法。而上海市民们在「努力维系自己的愚蠢与目光短浅」这一点上,是全国最失败的一群人,他们很多人都选择了更符合人类原始直觉的那种「目光长远的自私自利」——自私与自利是目的,实现目的的手段只能是让他人获利,一起闷声发大财得好伐。

故而,有的时候这种自私自利被说得过于坦率之时,的确会引起巨大的误解,比如被解读成「歧视」或「趾高气昂」。

第三层视角已经超出「歧视外地人」这个话题了:

我在去年十二月三日的那篇名为《好的制度就是让恶人做好事的制度》的惊奇短信中跟你说过,社会制度也好,政治制度也罢,设计之初就要像对待楼房、防波堤、坦克一样,我们永远考虑的都是大地震、大海啸、枪林弹雨这种最坏情况——浸淫在百年繁华商业氛围中的上海自发形成的社会基层制度,本就是能把一群群的四眼仔、小市民、阿无乱与小瘪三们迥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化成一种巨大的进步力量。

我做过十五年的异乡客,无论是北京、波士顿、墨西哥城、索非亚、梅里达、克拉科夫,我都有被人歧视的经历——但那是歧视者的自由,做一个不偏不倚心怀大爱的圣贤并非是这些小市民的本分,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即可——收获收益,或付出代价。这一点我说得不算。

而这也正是以下这件事的原因:当我见到或亲身遭遇到各种不公时,我从来不指责基层的可怜人。我从来不恨举报我的人,我只仇视那些让举报与告密有效的人;我从来不恨那些机械执行命令的基层衙门差役,我只仇视那个收益向上走风险往下沉的令人作呕的机制;我从来不恨那些头脑不清晰歇斯底里的学生,我只仇视那套阉割年轻人好奇心与问题意识,戳瞎了他们双眼的教育牢笼。

而至于上海本地人到底是否歧视外地人,相比之下,我更关心的是:上海是否在未来仍能像包容「歧视者」和「被歧视者」和「歧视『歧视者』者」一样,包容自由的市场、不同的声音、和那个官老爷们永远都无法掌控的充满活力的市民社会。

—— 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