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玻璃心

今天可好?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好书《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

原标题是: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副标题是: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如果你等不及简体汉译版的话就先去找原版或民国版读一读)

这本书提到了三个美国教育的三个传递给新一代年轻人的观念巨坑。

第一坑是: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脆弱。

校园的确有很多肮脏与黑暗的角落:校园霸凌、无德教师的精神与言语暴力、诉诸于暴力的体罚,都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然而,这些由严重失格之事件所带来的伤害正在泛化:性别、取向、种族、社会福利问题都似乎稍有不慎,便会对在校的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创伤」。

第二坑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相信直觉是自然通过进化带给人类的伟大礼物。然而,适用于原始人类险恶生存环境的直觉或「捷思法」并不完全匹配全面工业化的社会。我们这颗与原始人硬件条件一模一样的大脑,如果不经过系统性的后天逻辑与理性的训练,根本无法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而「永远相信你的感觉」之谬误,在刺激年轻人将对事件的判断完全置于直觉与即时情感之下,在极短事件内做出武断的判断,然后又在极短事件内将有限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刺激情绪的热点事件上。

第三坑是:生活是关于好人与恶人的泾渭分明的敌我斗争。

美国高等院校中的左翼思潮泛起,这本身来自于年轻人未经世事的高度乌托邦化的幻想,本无所厚非——其实当代思想界的众多右派思想家(比如我经常提到的索维尔)在学识和阅历尚浅时也曾是一名热血沸腾的左翼青年。

然而,这一代大学生体现出的确是广泛的「对人不对事」的敌我之争。「议题之争」被大量引导向「动机之争」、「私德之争」、「人品之争」,持不同意见者被恨如仇雠——异见是什么为什么不重要、如何达成最大限度共识的公共讨论之目的不重要、让异见者社会性死亡才是根本要义。

然而,这三个观念上的巨坑/谬误并非美国之独有,放眼世界,美国仅是冰山之一角。再者,亦非年轻人之独有,放眼所有年龄段,年轻人只是因乐于表达而被暴露在世人面前。

我个人认为,信息量的过载同时,吾辈尚未准备好「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大量的社会不同意见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三十年前并没有一块小小的触摸屏、超高速无线网络、数以百万计的自媒体从业者将这些意见不加筛选地传输到我们的视网膜和鼓膜上。

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坚韧性。但这种坚韧需要后天的千锤百炼方可延续。

挫败感、冒犯感、听到异见之后的不适感,本就是进化而来的自我保护机制。与陌生人打交道本就像是赌博,话不投机与酒逢知己本就是五五双开。我们听过很多古典人类社会中的英雄往事:双方刀兵相向,以命相搏,战争止戈后仍是棋逢对手后的尊重,体面地死、体面地生、体面地就此别过。

一者,因一两句「令人感到冒犯的话」便卧倒在地嚎哭不已,声色俱厉地例数异见者的「十大罪」,动辄言「精神受到不可逆的伤害」,至少令我看来,有失教养。

再者,胸中颇无点墨,头脑空空如也,除了水过论文,笔记上记满荒唐言,所有的知识通过长短视频网站获取,然而却经常幻以为自己是站在真相上的理中客,将信息甄别与检索能力瞬间忘于脑后,似乎稍欠风度。

三者,这世界非黑即白,蔑视三千年来的伦理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的先贤,悍然宣布自己对时下道德与是非有了盖棺定论。胆敢有不同意见者,一句「居心何在」的诉诸动机,再加一个惯用的「你也一样」,再加一句「那另一件事怎么说」的稻草人谬误惯用伎俩,进入无休无止的人肉搜索、取消文化、口诛笔伐。而如果恰好生活在一个威权国家,则反手一个举报,带着小学生「给你告老师」样的沾沾自喜,单方面宣告正义的胜利。这似乎略逊优雅。

「玻璃心」是一个极度传神的词。坚硬不等于坚韧。极度坚硬的金刚石被铁锤重砸后,只会粉碎,却不会变形;铁锤则只会凹陷变形,却不会分崩离析。玻璃亦如是。

聆听、共识、妥协,这些承载着伟大政治智慧的词眼,是玻璃与金刚石无法接受的。他们在面对真正的强权时的噤若寒蝉与淡泊致远,和面对同辈异见者时的宁折不弯、刚直不阿、玉石俱焚的气势,常常令我惊叹不已、瞠目结舌。

—— 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