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现代文明的三个假设

你好呀,

三天前的一次错误点击,结果误发给你一条超硬的广告。惊奇短信的温情脉脉一下子被蒸发了半杯。

这一周我加班很多,身体上的困顿与疲劳却带来了精神上的亢奋。今天这封信里我想写给你关于「理解现代文明的三个预设」。

  • 预设一:对所有真正的问题来说,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其他所有答案都是错的。
  • 预设二:找出这些正确答案的方法一定存在。
  • 预设三:所有正确的答案必定是毫无例外地彼此相容。

这三个预设来自与以赛亚·伯林的《扭曲的人性之材》。十几年前,心浮气躁、头脑混沌的我读到过这个章节,当时的反应是这样的:

「这话说得太绝对、太极端了。凡事都应该辩证地看,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答案。」

光是回想起来自己曾经这样思考过问题,我就已经面红耳赤了。下面的话是写给你的,也是写给十几年前的自己:

对于第一个预设,我想你一定遇见过「同一个问题有多个正确答案」的情况。比如在「小马过河」里,小马的问题「这条河深不深」,老牛的答案是「这条河不深」,而小松鼠的答案是「这条河很深」。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genuine question)。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对这头老牛而说,这条河深不深」以及「对这只小松鼠而言,这条河深不深」。

同理,「人生应该怎么规划」、「英语怎么学」、「哪家馆子好吃」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对于一个复合的、含混的、没有主体的问题,又如何能得出真正的答案呢?

对于第二个预设——「找到这些正确方案的方法一定存在」—— 对像我当年一样头脑混沌的人最难理解的是:「该方法存在与否」与「该方法被知道与否」与「该方法能被知道与否」是三个毫不相干的问题。

如果把这三个问题比作对知识的星际探索,那么:

  • 「能被知道与否」取决于人类先锋航行器的先进性;
  • 「被知道与否」取决于人类先锋已经抵达的星际空间;
  • 「存在与否」则是一种信念,一种在起航时就无条件坚信的思想钢印。

对于第三个预设——所有答案必须彼此相容——这是我最想回到过去告诫自己的。

  • 你对「政府是否应该重拳打击囤货居奇导致的物价飞涨」的答案可能是「应该」,而同时对「价格上涨是否会刺激供给端以平衡需求端」的答案可能是「是的」——那么这两个答案就会很大程度上不相容。
  • 你对「没对中国进行全面了解,能否对」的答案是「不能,中国那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没去过就不要乱说,」,同时对「美国社会是什么样的」的答案可能是「一言以蔽之,枪击美利坚,自由每一天」——那么这两个答案就会很大程度上不相容。
  • 你对「政府与公民是什么关系」的答案可能是「公民纳税雇佣了政府作为乙方,为作为甲方的公民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对「你如何看待持续批评政府的人」的答案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那么这两个答案就会很大程度上不相容。

答案不相容并不是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庞杂——从不同体系中的知识繁芜地堆积在我们头脑中,未经审视。而我们整合知识的速度,大多数情况下要远远慢于知识获取的速度。那么,让所有答案彼此相容,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你可能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底层逻辑」与「根源问题」都极度简洁;他们对达到家国历史,小到生活琐事的切入分析与整合解决方案都极其犀利与迅猛;他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毫无关联,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来自于同一个起点,并指向了同一个终点。

你可能会用「通透」二字来形容这种人。而这种所谓「通透」,并非来自某种澄澈见底的天性或天赋异禀的智商,而是这种人:

更关注于「耐心地提出更清晰的问题」,而非「含混地回答一个含混的问题」。(预设一)

因坚信「存在一个方法」而秉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预设二)

无时无刻不在审视与对比自己头脑中看似不相干的答案,一旦发现矛盾与不相容,则废寝忘食地寻找其知识体系的纰漏。(预设三)

每当看到他们,我内心都艳羡不已。

——修行之路依旧漫长的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