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斜坡之喻

你好呀,

今天我想写给你一个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经历:多年之后,才明白当年的某个人说的某句话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斜坡。当我们没有任何阅历与经验时,那个斜坡的表面是光滑的。

而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在书斋里听到的,在前辈那里似懂非懂学来的东西,就像是从斜坡上方流下来的水。

光滑的斜坡留不住任何水。读书一箩筐竟似什么都记不住。

而我们的每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都像是一把把锤子,将这个光滑的斜坡砸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坑。

此时再去读书,发现那些曾经看不懂甚至不屑一顾的知识与道理,全变成了醍醐灌顶。

经历越丰富,坑就越深;经历越多元,坑底就庞大。

年少时眼睛里只有校园的一亩三分地,见识过的人与事多大平凡无奇,日复一日。可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些瞬间或坎坷或高光,光滑的斜坡也会被砸出一点点小坑小洼。

为赋新词嘛,勉强勉强还是能把「愁」字说出浓浓的文艺气息。

至少伟大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懂几句押韵的辞藻,抄写在本子上也算收获感满满。

越是被社会铁拳暴击,被生活的铁锤锻造,被云游四海所见之疾苦震撼,被异国他乡所闻之风情点燃惊奇,越是愿意停下来,重新翻开那些大家都说好、收藏即落灰的书来读一下。

人间的悲欢有千万种,但不同种的刻骨铭心却有着相同的共振频率。

经历得多了,头脑中的坑就从浅层的具象,挖掘到深层的抽象。

一个职场小白更多会被回答「如何才能……」的答案所吸引。

一个职场老兵更多会被回答「为何是这般」的答案所折服。

而一个行业的冲锋的猛将,只会关注「是何本质」的不同答案。

可能你跟我一样,小时候喜欢读故事,小说里的具象场景,与生活中的具象场景遥相呼应。

长大一些我喜欢读历史读时评,具象的场景与抽象的道理,与我浅薄的经历与浅薄的思考暗中相合。

全世界跌爬滚打了一圈,我喜欢读又臭又长的专著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两个饱经沧桑的难兄难弟围炉夜话,坐地谈玄,他人惊愕不已,吾自笑而不语。

再后来有了更多的积淀,便每天哲学不离手,美学不离口。若自己不是教师,旁人若问这有何用,我只会告诉他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后来我反思自己作为教书匠,还何以精进?

无非有三。一者我要将这饱经沧桑的往事竭我所能,化为动人心魄的故事,「预凿」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二者将那些非过来人不能懂的至纯而大用的哲学与美学的道理,滴滴点点,渗透在那些小小的斜坡之坑中;三者便是不仅劝学,还要劝行。知行合一,世间至难。且讽刺的是,知「知行合一」更易,行「知行合一」更难。

—— 劝学且劝行的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