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宏大叙事中的无力感


category: [惊奇短信] tags: [感官泥石流] — 你好呀,

今天想写给你一封关于焦虑的信。

你应该也听说「躺平」这个词了吧。比如造个句:「只要我躺得足够平,镰刀就不会割到我。」

好像从中国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某〇后」就一定要用某个标签进行过度概括。「躺平」这个词出现之后,一下子顺理成章地被贴在了所有二十一世纪出生的孩子们身上——「00后是躺平一代」。

我就突然想起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或者所有高中班主任挂在嘴上的「你们这批学生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这种过度概括每十年一次,十三年前「杀马特」造型横空出世,90后直接被贴上了「非主流一代」的标签——「一代不如一代」的叹息声响起。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调调。时间再拨回上世纪末,作为共和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被全社会扣上了「小太阳一代」的帽子——娇生惯养的小太阳们,如何能继承先辈艰苦奋斗的衣钵?如今纷纷陷入中年危机的小太阳们除了脱发的额头还锃亮得像太阳,却是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娇生惯养」的滋味了。

这跟焦虑有什么关系?

有很大关系。「焦虑」是一种感受。我认为,焦虑是被「宏大叙事」触发的。

原谅我不严谨地使用这个横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词——但在这封信的语境中,「宏大叙事」是一种「对时代/历史的趋势的未经求证的过度概括」。

你不觉得这个句式很有毒么——「现在大家都xxx」

  • 现在的家长都在鸡娃
  • 现在的资本家都在收割韭菜
  • 现在的中产都在焦虑
  • 现在的年轻人都在躺平

「宏大叙事」简单粗暴,博人眼球。先有了类似「内卷社会」这种「宏大叙事」,然后再加上点「顺义妈妈与海淀孩子的平均词汇量」、「某公司996,员工猝死」、「某男子报复社会」等细节为这种叙事正名/证明。最终一切都为了全社会的垂头丧气铺平了合理的道路。

而实际上呢?那种「年轻人没有机会」的论调却真的与事实不符。在动荡的上个世纪末,法制缺失、暴力丛生、商业契约精神仍处于石器时代、技术资源信息全面滞后、人的素质普遍低下,所谓「机会」都要去电线杆上看小广告,创个业找个工作都要搭上半条命的时代,为何人们不会觉得没有机会呢?

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富豪与名媛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不知道黑心工厂中隔三差五的过劳死,他们不知道诸如二十七年前的货币政策改革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瞬间推送到眼前的热搜,也没有那些大神帮他们鞭辟入里的分析。那些愣头青,只知道一个道理:只要闯出家乡这一亩三分地,见到更大的世界,就一定有机会,哪怕这机会就在电线杆的某个小广告上。

「知道」是一种诅咒。知道那些令人糟心的事,本是让我们「更加聪明地行动」,而非「不行动」。而当我们面对任何造成排山倒海般焦虑与无力感的「宏大叙事」时,如果仔细看那些急湍中的细小的水花,全都是机遇,一花一世界。

—— 还未感受到任何中年危机的船长小太阳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