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创业用人要选具有强烈世俗欲望的那种

嘿,今天可好?

今天我想写给你第三封关于创业的信。

不过这封信里我写给你的内容,如果你还没有经历的话,未来碰上了你大概率是明知道答案,却依旧躲不过。但它一定能帮你减少「在同一个坑摔两次」的可能性(不过该摔的坑一个都躲不掉)。

这封信是关于「用人之道」的一个切入点。

多年来我自己在总结和反思用人之术时,被验证最为有效的一条标准就是:所用之人的各种属性中,「强烈的世俗欲望」是最基本的标准。

而我必须向你澄清我对「世俗欲望」的理解,以防望文生义。

「世俗欲望」并无褒贬义,是个中性词,故而若一个人「世俗欲望不强烈」,我并不会对其品头论足,而仅仅选择「不任用此人」。

「世俗欲望」并不排他,一个人可以有强烈的世俗欲望,且同时具备一切超越世俗的追求。即,我们既爱财喜物,又在意诗和远方,同时心中有大爱与大善。

「世俗欲望」对我而言,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没有的话一定不会被我所用,有的话未必被我所用。

我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我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渊源。

第一,我在所有的创业选择中,选择了最困难的一条赛道:人文博雅教育的普及——非刚需、自由市场环境急速恶化、跟主流「教育」以「阉割问为什么的能力从而批量生产产业工人」为基本目的的步调不一致。这就意味着,当我带兵杀入战场时,几乎不会有「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种天上的馅饼掉到孤阅头上。

而一切跟「智识」有关的产品,都意味着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即时间),只有一群具有「强烈的世俗欲望」的人,才能够理解人类最低阶的欲望与沉迷,才能做到有策略地寸土必争,从每个学生那里抢夺他们在两微一抖爱优腾和各种手游上耗费的时间,将他们拉回到史学美学哲学的雅典圣殿中。

第二,每个人都有非常不同的追求。他们来为我工作/与我工作,想获得的都不一样,有的更在意某种互联网公司的体验,有的更在意摸清行业经验为自己增加议价权,有的更在意自己帮助年轻人解决难题与困惑的成就感。但如果所有人都缺乏一个共同的「追求交集」,势必意味着我需要「个性化地考虑每个人的感受」。这对我是一种消耗——企业有外部成本(原材料、人力、渠道等),也有内部成本(管理、人际协作、士气等)——如果我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世俗欲望,我便可以设置一个「最基本的激励策略」,哪怕不能百分百顾及到每个人的感受,但起码我们的战斗目标中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第三,「强烈的世俗欲望」是一个投名状。我必须知道每个人最怕什么,最在意什么,才敢与之共事。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便意味着没有任何可以约束的选项。对一个没有强烈世俗欲望的人,我会鼓励他去做公益慈善,去创作艺术文学,去从事学术研究,唯独不会将其收入麾下参与商战的冲锋陷阵——没有对大获全胜的极致渴望,没有对战败失利的懊恼悔恨,就不能转化成下一轮冲锋时更为凶猛与睿智的气势,就不能为我的甲方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一个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世俗欲望」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他已经超越了世俗追求;另一种是——他其实对世俗之所获思而不得,然后索性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个不愿意亮剑拼杀的人,有可能是一个超凡强悍的归隐剑客,但也有可能是一个根本不会格斗的羸弱之辈。识别一个人到底是「不想」还是「不会」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前方战事吃紧,容不得我在这里细细甄别。

我并不知道是否大多数企业主都会如我一样思考,但至少在我个人经验内,这是一种共识。然而,这仅仅是我在商业实践中的用人之道,并不意味着我在其他场景下的待人之道,也并不意味着我要将我的所有学生训练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士。反过来想,若是没有这样一支强悍骁勇欲望值拉满的骄兵猛将的与我并肩殊死搏杀,我又如何能在这片恶劣的反智荒原上,打造起一个,能让那些眼中只有星辰和大海的理想主义青年读书学习的理想国呢?

—— 俗不可耐的船长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